互联网资讯
互联网资讯

一个更加牛逼的科技媒体将如何崛起

时间:2014-01-23   点击量:387   关键词:媒体  笔者  科技  讨论  这些  基本  一个  视频  一些  作品  扯淡  


科技媒体 自媒体 Pingwest 36氪


笔者经常看到一些科技媒体和自媒体在自己的平台上探讨媒体该怎么做,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讨论。讨论的具体话题包括传统媒体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自媒体到底靠谱不靠谱?科技媒体扯淡不扯淡等等?


同样作为媒体从业者,笔者从这些讨论中获益良多,可是窃以为很多讨论或多或少偏离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而是显得有些抽象化和概念化。或许,他们讨论的出发点都比较高,不屑于去关注一些基本的东西。


笔者是某手游媒体的主编,由于地处南京,跟本文所提到的这些远在帝都科技媒体和自媒体没有打过什么交道。本文只是笔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个人意见,如有偏颇,欢迎探讨。这些想法比较杂乱,这里通过三个小标题把它们串起来:


一、最重要却最被忽视的


笔者不太能想得通的是,为什么国内的科技媒体都是年轻人当家,而且乐此不疲。据我了解,国外的科技媒体,如连线杂志、TechCrunch以及最近倍受关注的Re/code基本都依赖于一个资深且专业的编辑团队,这些团队都是由一个年龄较长的头儿带领。


比如连线杂志的前主编凯文·凯利和克里斯·安德森,TechCrunch创始人兼前主编迈克尔-阿灵顿,Re/code的卡拉·斯韦舍和大名鼎鼎的莫博士,其中莫博士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66岁。据报道,Re/code刚创建没几天,其估值就达2500万至3500万美元。秘诀就是一个资深而专业的编辑团队。


对于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年轻的团队意味着有活力、有创意、有干劲、有体力,可是对于媒体来说,资深记者或者饱经风霜的业内人士却是多多益善的。这一点我想无需多言。


问题在于,我们的媒体在主观上似乎并不在乎这一点?例如,虎嗅网招聘编辑的条件是“最好生于1985后”。其他科技媒体的编辑团队也主要是由年轻人组成。笔者认为,编辑团队的年轻化和缺少业内经验是制约国内科技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自媒体”对罗振宇真的那么重要?


2013年讨论最多的是自媒体,倍受关注的也是自媒体。一些人认为自媒体不靠谱,另一些人认为自媒体代表未来。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横空出世,让很多原本看低自媒体的人闭上了嘴。可是,罗振宇的成功真的因为他是自媒体?罗振宇真的想做自媒体吗?或者说,他真的只想做一个自媒体吗?我表示怀疑。


对于“罗振宇是否想做自媒体”这个问题,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笔者看过罗振宇在推出罗辑思维前的策划会议录像,罗振宇力主做个人脱口秀,不要谈话类节目,不要搞群演,坚决一个人上。而且罗振宇本人也是自媒体的大力支持者。


可是单人脱口秀不等于自媒体,周立波也是单人脱口秀,你怎么不说他是自媒体?单人脱口秀在电视行业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很多国内外电视台都有这种节目。


罗辑思维的特色在于其传播渠道和形式:一是微信公众号的语音功能,二是优酷网的视频。罗振宇自己也认为,罗辑思维的一大成功秘诀在于,通过语音和视频充分地发挥了其人格魅力。


可是语音和视频有什么了不起?语音就像收音机,视频就像电视机,在中国都已经普及几十年了。


来自传统电视行业的罗振宇的秘诀在于把收音机、电视机和互联网结合了起来。这也算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吧。是不是很简单?


可这看似简单,却是浸身互联网的国内众多科技媒体和传统的博客作者所忽视的。


我们看看国外的科技媒体,就会发现,他们早就开始做视频节目,我本人就会看商业周刊和TechCrunch的视频节目。可是回头看看国内的网络媒体,自制视频却少得可怜。除了凤凰网会借用凤凰电视台的视频,力推“全媒体”战略,其他四大门户很少有自己的视频作品。


视频作品本身的内容没有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这个形式。就像罗振宇说的,相比文字,语音和视频更具有人格特征。



文章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901070669@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推荐解决方案
热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