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ingWest品玩 杜莉莉
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苹果发布会上,除了新 iPhone 之外,Cook 还公布了 App Store 这7年多来的增长数字——下载量已经达到了 1400 亿次。今年以来,苹果数次调整 App Store 政策,包括与用户订阅应用超过一年的开发者由原有的 3:7 比例修改为 1.5:8.5;上个月还宣布将清除 App Store 中久未更新的应用,并将应用名称限制在 50 个字符以内。这些举动可以看作苹果对开发者们的进一步示好。
但这时有开发者却告诉我:“我都不想做 app 开发了。”
说出这句话的人是独立开发者周楷文。他在独立开发者圈子颇有名气,之前他制作的小记、一炷香都被 App Store 推荐过。他告诉我,他只有一款早年的比特币应用在 App Store 赚过钱。“独立开发绝对不好做。”他说。
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和应用,但每一天打开的应用还是固定那几个,微信、微博、支付宝、网易云音乐、滴滴打车……这些高频和刚需产品占到了我们日常下载和打开的绝大部分,而那些独立开发者制作的小而美产品,只有小部分会偶尔出现手机里,大部分都被抛诸脑后。
现在用户发现新应用已不如前几年有热情,App Store 的拥挤内容也让人望而却步。目前 App Store 内应用总数已有 253 万,但在应用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同质化问题也越发严重。我在 AppAnnie 上仅仅是搜索“计算器”,结果就已经超过 600 个。
应用过多的问题影响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开发者。他们想法设法想做出创新应用后,还面临着产品被堵在 App Store 市场内,难以脱颖而出,接触到用户。
昨晚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结束后,App Store 会开始实施新规。苹果提出了两个新要求,一是要所有应用名称长度都不得超过 50 个字;二是苹果将清理一批已不符合标准的应用。但这些小修小补,看起来都不足以解决 App Store 那个越来越明显的问题:当应用数量已经远远大于用户需求,巨头们的应用占据大量的用户时间,长尾类应用和独立开发者们的生存空间已经十分逼仄。
改变分成比例,就能让开发者赚到更多的钱吗?
App Store 此前一直遵循的收费模式是,苹果和开发者根据 3:7 分割收益。在 App Store 2.0 上线之后,只要用户订阅应用超过一年,收益分成比例将会调整为 1.5:8.5。
第一年的分成比例照旧,只有能吸引到用户第二年还继续使用的优质应用,才能获得苹果的让步。减低自己的分成鼓励优秀内容的持续更新从而加强用户的粘性,这个举措,说到底还是苹果在吸引开发者来制作优质应用,鼓励好应用的创作。
但苹果的这点让步,仍有不少开发者不愿意把钱交给苹果。Spotify 会针对通过 iPhone 进行订阅的用户收取更高的服务费用,而 Amazon 则不允许用户在 iPhone 上购买电子图书、电影等数字内容。在中国也是一样,那些通过 iPhone 充值豆瓣阅读的用户,所充值的积分也只能在 iOS App 上使用。
像电子图书、音乐、影视等虚拟产品,在 iPhone 购买都要遵守 3:7 的分层模式。对于这些应用的开发者来说,他们更鼓励用户使用其他方式购买服务在 iOS 内使用,而不是直接在 iOS 应用内购买。
但是那些愿意给苹果分成的就能好过吗?
“因为软件大家差价不多,要买就买公认最好的,而且是全球范围内比,因此其实很不容易的。”周楷文告诉 PingWest 品玩,“每个品类都有了老牌选择,新的没啥机会。直接付费除非是刚性需求的。”差不多只有像是写作应用 Ulysses、密码存储服务 One Password 和效率工具 OmniFocus 2 等刚性需求产品,才可以诱惑得了用户付费。
那得挥洒出多少心血和青春才能做出这些产品?赚到钱是否跟付出形成正版?
苹果尽力了,可多数应用还是很难被用户找到,付费也很难
刷榜一直是影响国内 App Store 生态健康发展的毒瘤,苹果的清理和整顿已经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这种现象的泛滥,但同时 ASO (即应用搜索优化)又成了应用们挤到用户眼前的重要渠道。具体做法是,很多开发者会在应用名称中加入大量关键词,以求在展示搜索结果时获取更高的曝光度,比如国内知名的“喜马拉雅”。我随手一搜索,结果就出现了一堆强行凑热词的应用名称,我真的不知道“生命解码”能和“寂寞交友”有什么关系:
这些硬是插入搜索高频关键词的应用名称,不但对用户完全没有价值,甚至会迷惑用户找到目标应用。而根据苹果更新 App Store 新规则,应用名称长度不得超过 50 个字,这个规定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名称对搜索结果的干扰。
另外,App Store 原生的搜索广告也被提上了日程。在用户进行搜索的时候,广告会出现在搜集结果第一栏。苹果表示,这些搜索广告可以让开发者更容易获得受众,让自己的产品增加了一个曝光渠道。
但你应该还记得,在 App Store 最初增长的那几年里,除了 App Store 首页有限的推荐位之外,用户只能通过第三方的应用推荐方寻找优质应用。然而,现在市场上有名气的 iOS 应用推荐方越来越少,或是退出市场,或是谋求转型。
因为苹果改变不了一个现实:应用曝光总是掌握渠道资源和大量资金的产品更有优势。投入最大资金做广告的开发者(背后常常是有着丰富现金流和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会最快引起用户的关注,原生搜索广告除了给苹果增加收入之外,对中小开发者的作用微乎其微。
“搜索广告跟巨头竞争肯定没戏了,但巨头总有不愿意吃的蛋糕。”周楷文说。
“App” 将走向何方?
苹果作为“应用”的开创者,不可能不知道 App Store 乃至全球应用生态出现的“28现象”——即20%的应用占据了用户80%的下载量。苹果最近的一连串举动背后的含义是,让开发者们不要走,或者要他们走慢一点。倘若开发者仍像以前那样对苹果应用开发趋之若鹜,苹果会需要采取这些措施吗?这些动作恰好证明,苹果也清楚,应用的繁荣快要到头了。
今年年初,张小龙曾经公开表示,微信正在测试一个叫做“应用号”的东西,在订阅号和服务号解决了一般用户内容消费和基础功能使用的需求之外,进一步挑战原生应用的地盘。微信进一步开放的 API 和琳琅满目的 ISP(独立服务提供商)从侧面说明,事情正在起变化。于是我们看到了像“助理来也”这样直接基于微信服务号的创业项目——功能机时代,你需要有一部 Vertu 手机才能体验到这种私人订制服务;几年前你可能还会下载一个单独的应用,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在微信里完成了。你不能说这不是一种交互上的创新,也必须得承认,我们正在走出“想要一个功能就下载一个应用”的时代。
而独立应用开发者们想的是另一个的问题。在手机屏幕上拖拉、点击、按压的动作我们已经足够熟悉,难道我们只能局限在这种交互方式上吗?VR、AR 等更多内容载体的出现,不正是为了让我们的身心都陷入沉浸式体验,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与机器交互吗?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框在一个 4.7 吋的小屏幕里?
“不想做 App 其实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我觉得 App 已经不能继续提供优秀的体验了。点来点去,挺没劲的。”周楷文告诉我,“产品的本质应该是提高体验,无论是 VR 还是 AR 产品,(开发者)都应该去做一些更面向未来的东西。”
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不妨碍我们的思考。苹果的 App Store 已经积累了 1400 亿次下载量,是时候向前看了。